COP29|报告: 金融机构应丰富工具, 支持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钢铁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的8%,是全球工业部门中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
COP29期间,11月15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与国际环保机构联合发布报告《转型金融助力高碳排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钢铁篇)》(下称“报告”)。报告建议,金融机构应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提高对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力度。
报告还建议,钢铁企业需把握绿色低碳转型机遇和挑战,结合行业碳减排路径和转型路线图,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低碳转型目标,设定清晰可量化的减碳指标,加强节能降碳技改、绿色产品研发、短流程冶炼转换、循环经济产业运营等项目统筹和设计,在强化信息披露的基础上,积极按降碳、节能或减污效果争取差别化的转型金融支持。
同时,大型钢铁企业还应发挥“头雁”作用,推进绿钢产品认证,构建绿钢采购联盟,积极融入全球转型金融市场,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转型金融需有效补位解决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融资难题
世界钢铁协会测算,为实现碳中和,中国钢铁行业需连续30年每年投资5000亿元左右,相当于吨钢每年需投资500元。在钢铁市场整体低迷、吨钢利润下降的背景下,钢铁行业利润和低碳转型投入成本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亟需转型金融有效补位,为行业低碳转型解决融资难题。
作为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中国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虽取得积极成效,但仍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一是能源结构高碳化,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结构占主导地位;二是废钢产出量、废钢利用率和废钢回收体系仍不完善,废钢资源难以满足全废钢电炉流程发展需求;三是氢冶金等突破性低碳技术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难以在短期内替代传统技术发挥减排潜力。
报告显示,基于目前的政策体系、界定标准、披露要求等,许多金融机构为钢铁行业提供金融服务时难以准确识别某一经济活动是否属于“绿色低碳转型”活动,基层金融机构因钢铁企业的授信权限上收无法灵活提供金融支持等,导致有些钢铁企业符合政策导向的转型项目被“错杀”,无法获得相关政策支持。企业低碳环保投资大部分来源于自有资金,企业技术改造存在投资高、风险大、环保成本不断攀升等压力,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和“纯绿”金融服务支持无法填补绿色低碳转型所需的巨额资金缺口,需要转型金融有效补位,为行业低碳转型解决融资难题。
国家层面正在草拟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牵头起草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生态环境部正在推动将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常态化开展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将为转型金融提供实施保障。
钢铁行业碳中和过程政策重心应有所不同
钢铁行业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需要经历碳达峰平台期、脱碳化、碳中和等不同阶段,相应阶段的政策重心也应有所不同。报告强调,转型金融支持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一方面需瞄准不同阶段的重点路径展开,在碳达峰平台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脱碳化阶段,优化调整生产流程和能源结构;在碳中和阶段,推动突破性低碳技术应用。特别要推动冶炼方式的转变,由目前的高炉-转炉的长流程炼钢转向全废钢电炉的短流程炼钢,以及利用氢冶金技术代替碳冶金技术,实现低碳冶金或零碳冶金。
另一方面,要遵循对减缓气候变化有显著贡献、对其他环境目标无重大损害、与“双碳”目标和《巴黎协定》碳减排目标相一致、避免“碳锁定”等原则,充分发挥转型金融对钢铁行业推动绿色布局、系统能效提升、流程结构优化、清洁能源替代、环保减排改造、冶炼技术突破等方面的支持作用。
报告建议,转型金融助力钢铁行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需要立足国家产业结构特征和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钢铁企业、第三方等利益相关方合力。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